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agnosis
therapy
DIC的发病机制、分期和治疗
发布于

2025年8月29日

发病机制

促凝反应上调

  1. 内皮细胞损伤
  2. 凝血途径活化
  3.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生理性抗凝途径受损

抗凝血酶III(AT-III),蛋白质C(P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

纤溶抑制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

分期

  1. 临床前期:前DIC
  2. 早期DIC:初发性高凝期
  3. 中期DIC:消耗性低凝期
  4. 晚期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治疗

病因治疗

控制感染,治疗肿瘤等

抗凝治疗

肝素、重组人血栓调节蛋白

替代治疗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有明显出血且血小板<50x109/L,输注血小板

无出血倾向者血小板<20x109/L,输注血小板

抗纤溶治疗

纤溶明显时,氨甲环酸

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