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l-targeting tigecycline nanoparticles for treating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nanoparticle
infection
康焰2024年3月30发表于J Nanobiotechnology
Published

August 27, 2025

双靶向作用的替加环素纳米颗粒用于治疗由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颅内感染(Lan et al. 2024)

背景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 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高死亡率(高达71%)和传统抗生素(如替加环素,TGC)的血脑屏障(BBB)渗透性差,限制了治疗效果。

因此,开发一种能高效递送抗生素至脑部的靶向递送系统至关重要。

研究创新点:

  1. 双靶向纳米载体设计

    • 开发了一种核-壳结构纳米颗粒(Aβ11/T80@CSs),通过Aβ11肽(靶向血脑屏障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和Tween 80(增强纳米颗粒在脑内皮细胞的积累)双重修饰,提高药物在脑部的靶向性

    • 使用mPEG-PLGA/PLGA材料包裹水溶性替加环素(TGC),解决其半衰期短和血脑屏障渗透性差的问题

  • 核心成分mPEG-PLGA/PLGA包裹水溶性替加环素(TGC),解决其半衰期短和血脑屏障渗透性差的问题。

  • 壳层修饰

    • Aβ11肽靶向血脑屏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促进纳米颗粒跨膜转运。

    • Tween 80: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电荷和疏水性,增强其在脑内皮细胞的积累

  • 优势:双靶向策略显著提高药物在脑部的富集效率。

  1. 关键性能验证

    • 体外实验

      • 纳米颗粒粒径约158 nm,包封效率达84.2%,并能通过透析法实现持续药物释放(12小时内释放80%以上)。

      • 在bEnd.3脑内皮细胞模型中,Aβ11/T80@CSs的细胞摄取率比单靶向或未修饰组高3.9倍,且跨膜转运能力显著增强

    • 体内实验

      • 在MDR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大鼠模型中,Aβ11/T80@CSs-TGC组的脑脊液(CSF)抗菌率高达90%,显著优于游离TGC组(抗菌率不足50%)。

      • 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纳米颗粒可延长TGC的血浆半衰期(AUC_0-8h为游离TGC的2.5倍),并降低其清除率(CL降低2.76倍)。

  2. 安全性评估

    • 溶血率:<5%(与阳性对照相比),表明纳米颗粒对红细胞无显著毒性

    • 细胞毒性和组织病理学:bEnd.3细胞存活率>80%,且对心、肝、脾、肺、肾等器官无明显病理损伤,证明其生物相容性良好

研究意义与贡献:

  1. 解决临床难题

    • 首次提出Aβ11/T80双靶向策略,成功克服血脑屏障,为颅内感染治疗提供新思路。

    • 纳米颗粒的高效递送使TGC在脑部达到有效浓度,显著抑制MDR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

  2. 技术突破

    • 核-壳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可控释放特性(12小时内持续释放80%药物)为水溶性抗生素的脑靶向递送提供了可行方案。
  3. 临床转化潜力

    • 研究为脑靶向纳米载体系统在颅内感染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未来可通过优化靶向配体或联合其他抗生素进一步开发。

局限性与展望:

  • 局限性

    • 目前仅在动物模型中验证,需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评估人体安全性和疗效。

    • 纳米颗粒的长期毒性及在复杂病理环境下的稳定性需深入研究。

  • 未来方向

    • 探索Aβ11/T80双靶向系统在其他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革兰氏阳性菌)颅内感染中的应用。

    • 结合基因治疗或免疫调节策略,开发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平台。

结论:

本研究通过双靶向纳米颗粒设计,成功解决了替加环素在颅内感染治疗中的血脑屏障难题,显著提升了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这一成果为耐药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提供了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推动了纳米医学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

References

Lan, Xing, Shugang Qin, Huan Liu, Mengran Guo, Yupei Zhang, Xinyang Jin, Xing Duan, et al. 2024. “Dual-targeting tigecycline nanoparticles for treating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2 (1): 138. 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4-0237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