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
experiment
单细胞测序的相关知识,我觉得面试可能会问到的
一、PCR原理
- 基本原理
PCR是一种基于DNA半保留复制的体外扩增技术,通过反复的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中温延伸三步循环,实现目标DNA片段的指数级扩增。- 变性:高温(通常95℃)使双链DNA解链为单链模板。
- 退火:降温(通常55-65℃)使引物与互补序列结合。
- 延伸:中温(通常72℃)下,Taq DNA聚合酶以dNTP为原料合成新链。
- 变性:高温(通常95℃)使双链DNA解链为单链模板。
- 关键要素
- 引物:与目标DNA两端互补的短单链DNA片段,决定扩增特异性。
- 耐热DNA聚合酶(如Taq酶):耐高温,可在变性步骤后直接进行延伸。
- dNTP:脱氧核苷三磷酸,作为合成新链的原料。
- 缓冲液:提供适宜的pH和离子环境(如Mg²+)。
- 引物:与目标DNA两端互补的短单链DNA片段,决定扩增特异性。
- 指数扩增特性
每个循环使目标DNA数量翻倍,30-35次循环后可扩增约10⁹倍。
二、PCR方法步骤
- 反应体系配置
- 模板DNA:0.1-2 μg,需高纯度且不含抑制剂。
- 引物:浓度5-20 μmol/L,需避免错配和二级结构。
- dNTP:终浓度100-250 μmol/L,四者浓度需均衡。
- Taq酶:5-10 U/反应,浓度过高易导致非特异性扩增。
- 缓冲液:包含HEPES/MOPS缓冲体系、K⁺/NH₄⁺、Mg²+(1-3 mmol/L)及辅助成分(如DMSO)。
- 模板DNA:0.1-2 μg,需高纯度且不含抑制剂。
- 热循环程序
- 预变性:95℃ 2-5分钟(激活Taq酶,完全变性模板)。
- 循环步骤(通常25-35次):
- 变性:95℃ 30秒(单链模板形成)。
- 退火:55-65℃ 30秒(引物结合模板)。
- 延伸:72℃ 1分钟/kb(合成新链)。
- 变性:95℃ 30秒(单链模板形成)。
- 最后延伸:72℃ 7-10分钟(确保引物完全延伸)。
- 保存:4℃或冷却至16℃。
- 预变性:95℃ 2-5分钟(激活Taq酶,完全变性模板)。
- 扩增产物检测
- 普通PCR:琼脂糖凝胶电泳(1.5-2%),溴化乙锭染色后紫外观察。
-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通过荧光信号(如SYBR Green或探针)实时监测扩增,计算Ct值(阈值循环数)。
- 普通PCR:琼脂糖凝胶电泳(1.5-2%),溴化乙锭染色后紫外观察。
三、PCR注意事项
- 实验设计与操作规范
- 引物设计:
- 长度18-25 bp,GC含量40-60%,避免连续5个以上相同碱基。
- 退火温度(Tm值)需匹配,退火温度通常比Tm低3-5℃。
- 长度18-25 bp,GC含量40-60%,避免连续5个以上相同碱基。
- 模板处理:
- 避免蛋白、酚、乙醇等抑制剂污染,浓度不宜过高。
- 避免蛋白、酚、乙醇等抑制剂污染,浓度不宜过高。
- 试剂管理:
- dNTP、引物等分装保存,避免反复冻融;Taq酶最后加入。
- 引物设计:
- 污染防控
- 实验分区:严格划分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防止气溶胶污染。
- 耗材处理:使用无菌、无酶的耗材(如PCR管、枪头),避免交叉污染。
- 操作规范:戴手套、勤更换;吸样时缓慢匀速,避免液体溅出或气溶胶形成。
- 实验分区:严格划分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扩增区和产物分析区,防止气溶胶污染。
- 实验验证与优化
- 对照设置:
- 阳性对照(验证体系有效性)、阴性对照(排除污染)、空白对照(仅含反应体系)。
- 阳性对照(验证体系有效性)、阴性对照(排除污染)、空白对照(仅含反应体系)。
- 参数调整:
- 退火温度可通过梯度PCR优化;循环次数过多可能导致非特异性扩增。
- 退火温度可通过梯度PCR优化;循环次数过多可能导致非特异性扩增。
- 结果验证:
- 电泳检测需在48小时内完成,避免条带消失;qPCR需校准标准曲线。
- 对照设置:
- 常见问题及解决
- 假阴性:模板降解、引物设计不当、Taq酶失活。
- 非特异性扩增:退火温度过低、引物错配、Mg²+浓度过高。
- 假阳性:污染(如试剂、气溶胶)、引物二聚体形成。
- 假阴性:模板降解、引物设计不当、Taq酶失活。
- 设备与仪器要求
- PCR仪:具备精确控温功能(均一性≤±0.2℃)。
- qPCR仪:支持多通道荧光检测(如FAM、HEX),可实时监测扩增过程。
- PCR仪:具备精确控温功能(均一性≤±0.2℃)。